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各大京剧院团开始创排革命现代戏,并且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后期舞台上的主要节目都是革命现代戏,而传统戏逐渐退出了舞台,并且一些剧目更是被称之为“样板戏”。
我们熟知的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的创排原则就是突出正面角色,那么如何突出正面角色呢?
其一,从唱词、扮相、表演等方面都是为了退出主要角色,所以我们看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中的角色都会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高大威猛、正气十足,例如李玉和、李铁梅、郭建光、阿庆嫂、杨子荣、少剑波、李丽芳、柯湘、江水英等等角色,这些角色都是如此,当时这些剧目的创排也就是为了突出这些主要角色。就拿革命现代戏《柯湘》这出戏来说,当初于会泳为了塑造成功“柯湘”这一角色可以说是倾注了很大的心血,甚至于请来了知名话剧演员指导杨春霞念白。
其二,那就是反面角色的衬托,正所谓“红花还得绿叶配”,我们看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中的反派角色也是十分“坏”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坏”突出了正面角色的那种高大威猛。所以说,我们看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中刁德一、鸠山、座山雕、温其久等等反面角色真是十分成功的,因为真的是让人恨得牙根痒痒这就是成功之处,反派如果不坏怎么能算得上成功呢?
但是在当时来说很多京剧演员不愿意演反派角色的,都知道正面角色那是高大威猛的,而反面角色都是穷凶极恶的,所以说很多京剧演员不愿意演绎反面角色。可是不能都演绎正面角色啊,反面角色也应该有人去演绎啊,因此说反面角色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饰演反面角色的演员更加值得敬佩。
我们看马长礼老师饰演的“刁德一”、孙洪勋老师的“王连举”、袁世海老师的“鸠山”、周和桐先生的“胡传魁”、王忠信先生的“温其久”、贺永华先生的“座山雕”、孙正阳先生的“滦平”等等,这些都是十分经典的反面角色。
但是不得不说,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中反面角色的扮演者有一部分在文革结束后戏路变窄了,很多名家不是转战其他领域就是进入了教学领域几乎是很少活跃在舞台之上。
所以说,从这些方面来说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中正面角色很成功,而反面则更加成功,他们凭借精湛的演技突出了正面角色,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黄金绿叶”。当然了,除了这些角色之外还有很多配角也是十分成功,因为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无论是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主要角色还是配角,甚至于就是幕后创作人员都是当时文艺界顶尖的文艺工作者。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爱传统的少年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